疏通气机调脏腑 稳控双相觅平衡——四十载临证的中医感悟
在四十余年调治精神疾病的临床实践中,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:不少被诊断为“双相情感障碍”的病例,其表象下的深层症结,往往是身体内部关键通路的“壅堵”。这些通路承载着气血运行与脏腑协调的核心功能,若能精准疏通、靶向调节,不仅能为病情稳定筑牢根基,更能为西药的合理调整与科学减量创造有利条件,这正是中医整体观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价值。
从中医理论溯源,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,恰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“重阳者狂,重阴者癫”的阴阳失衡之象。而维系阴阳平衡的关键通路,便聚焦于“肝”“心”“脾胃”三脏的机能协同——肝主疏泄以调情志,心主神明以统情志,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以养情志,任一环节失调皆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
曾接诊一位二十余岁的年轻患者,被“情绪的秋千”反复裹挟:躁狂发作时,他精力亢奋难抑,言语滔滔不绝,稍遇拂逆便烦躁暴怒;抑郁低谷时,则精神萎靡如枯叶,自我评价跌至谷底,对生活全然失去兴致。观其舌苔黄腻、脉象弦滑,结合症状综合辨证,此为肝气长期郁结、郁久化火的典型证候。肝火上炎则扰动心神,引发躁狂之象;肝气横逆又犯脾胃(即“木克土”),阻碍气血生化,导致心神失养而陷入抑郁,躁狂与抑郁交替往复,形成顽固的病理循环。
基于此,我的调治思路并未局限于“镇静安神”的对症处理,而是立足“疏通气机、调和脏腑”的系统方案,从根源上打破病理循环:
首重疏肝解郁,清泻郁火。肝气郁结如同门窗紧闭的闷热房间,郁火便是滞积的燥热。当务之急是用柴胡这类疏肝药打开“气机阀门”,搭配白芍柔肝缓急,像开窗通风般疏解郁结之气,清泻内生之火。郁热与压力得以释放,情绪的极端波动便会自然缓和,为后续调理扫清障碍。
继而开窍醒神,宁心定志。肝火久郁易与体内痰浊交织,形成“痰火扰心”之证,蒙蔽心窍这一“君主之官”。需用安神开窍之法,如同拨开心神眼前的迷雾,恢复其统领情志的核心功能,让患者从混乱的思维状态中逐渐清明。
根基在于健运脾胃,筑牢根本。脾胃是气血生化的“源头活水”,正如张仲景在四逆散中以枳实、甘草调和脾胃的思路,通过健脾和胃增强运化能力,才能源源不断地化生气血濡养心神。这一步是巩固疗效、预防复发的关键,能从根源上提升情绪稳定性与身体耐受力。
经过数月以此为核心的系统调理,这位患者的体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:气机顺畅,气血充盈,睡眠质量与食欲稳步改善,精神面貌焕然一新,情绪波动的幅度与频率大幅降低。在此基础上,经精神科医师密切监测,其西药开始进入谨慎、缓慢的调整阶段,且未出现明显不适反应。
回顾数十年临证经验,我始终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人体动态平衡系统的严重失调,而非单纯的“精神问题”。中医的价值,就在于通过精准辨证找到“壅堵”的关键环节,用疏肝、醒神、健脾的组合方案,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,实现更持久的身心平衡。这个过程需要医患双方的耐心配合与坚定信心,但只要方向正确,便终能望见曙光。
中西结合,增效减毒。中医治疗从不排斥西医,而是注重“优势互补”。在调理中,会根据患者体质选用枸杞、山药保肝,或熟地、肉苁蓉补肾,既关注精神症状改善,更重视脏腑功能修复。这种调理不仅能提升患者对西药的耐受性,减少头晕、肠胃不适等不良反应,还能通过调节气血阴阳,辅助缓解精神症状。中西医双管齐下,让治疗更安全、更高效。
如果您或家人正遭受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双相障碍、失眠等精神疾病的困扰,或是面临用药困惑,欢迎留下联系方式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详细沟通,为您提供专业的诊疗建议与康复方向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