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科
电话:18311307806
当前位置:首页 >> 疾病科普 >> 抑郁症

不是抑郁,却更磨人!这种疾病悄悄盯上了优等生

来源: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科  发布时间:2025-08-08 14:16:47

身边有这样的孩子吗?成绩一直不错,却突然对什么都提不起劲,说“活着没意义”;明明没遇到大挫折,却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,像少了点什么。这种状态,可能不是简单的情绪不好,而是被称为“空心病”的心理困扰。比起明显的情绪问题,“空心病”更隐蔽,也更让人揪心——它像一种无声的消耗,让人在看似正常的生活里,找不到存在的重量。

“空心病”,到底空的是什么?

简单说,“空心病”就像内心缺了一块,让人感觉自己像个“空壳”:不知道自己是谁,想要什么,也不清楚生活的意义在哪里。

他们可能成绩优秀、循规蹈矩,却总觉得日子轻飘飘的,没什么能真正打动自己。

这种“空”,本质上是存在感的缺失。当一个人感受不到自己被需要、被认可,找不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,就容易陷入这种空虚——不是物质上的匮乏,而是精神上的“无依无靠”。

它和常见的情绪低落不太一样:情绪问题多是因为具体的事难过,而“空心病”是长久的迷茫,仿佛人生失去了坐标。

为什么越来越多孩子被“空”困住?

“空心病”的出现,往往和成长环境中那些“看不见的束缚”有关:

1、被分数填满的人生:

如果从小接受的评价标准只有“成绩”,孩子很容易把“考高分”当成生活的全部意义。

可当环境变了(比如进入大学,评价标准变得多元),这个唯一的“支柱”就可能崩塌,剩下的只有茫然。

2、被安排好的轨迹:

选什么兴趣班、学文科还是理科、将来做什么工作……如果人生的每一步都由别人规划,孩子慢慢就会忘了“自己想做什么”。

长期活在别人的期待里,自我会被逐渐淹没,最后不知道“为谁而活”。

3、没机会“自己探索”:

习惯了按指令做事,缺乏主动思考和尝试的空间,就很难找到真正能点燃热情的东西。

当生活里没有“自己选的路”,自然难体会到那种由内而外的动力和意义感。

怎样帮孩子把“心”填满?

解开“空心病”的结,关键是帮孩子找回属于自己的“价值感”。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却能从这些小事做起:

1、别给人生设“唯一答案”:

成绩重要,但不是全部。多留意孩子的兴趣——哪怕是喜欢画画、打球、摆弄机械,这些看似“和学习无关”的事,恰恰可能是他们找到意义的入口。

给他们一点自主选择的空间,让生活除了“应该做”,还有“我想做”。

2、看见“成绩之外”的TA:

孩子的情绪、想法、小烦恼,比分数排名更值得关注。别只问“考了多少分”,也问问“今天开心吗”“有什么想聊聊的”。

真正的理解,不是说“我懂”,而是耐心听他们说,认可他们的感受,让他们知道“我的内心是被看见的”。

3、让TA为自己“负责”:

从小事开始,让孩子体验“自己做决定”的感觉——比如安排周末时间、选择参加什么活动。

当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“我的选择能影响生活”,责任感会慢慢生长,空虚感也会随之减少。

“空心病”的本质,是孩子在成长中没能好好“认识自己”。比起逼他们“优秀”,不如陪他们慢慢找到“自己是谁”“想成为什么样的人”。毕竟,心里有了方向,日子才会有分量。

注意:本文分享的相关科普知识仅供参考,切勿盲目自行用药!如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,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!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