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精神病药 “戒不掉”?医生说出真相:病没它稳不住
门诊上,家属常忧心忡忡地问:“医生,这药是不是有依赖性?孩子一减药就不舒服,一停药就犯病?”其实,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。抗精神病药并不会让人“上瘾”,停药后的不适和反复,不是药物在“控制”人,而是疾病本身尚未稳定,仍需要药物来维持平衡。
一、不是药物“依赖”,是疾病需要持续管理
很多人把“停药复发”等同于“药物依赖”,这混淆了两个概念。依赖通常指身体对某种物质产生渴求,停药后出现心慌、手抖等戒断反应。而抗精神病药的作用机制不同,它是通过调节大脑内失衡的神经递质,来控制幻觉、妄想、情绪波动等症状。
停药后症状再次出现,并不是身体“想念”药物,而是疾病在失去药物控制后重新活跃。
二、为何不能随意停药?复发风险远超想象
症状消失,不等于疾病痊愈。精神疾病的治疗通常分为急性期和巩固期。急性期用药是为了迅速控制症状,好比救火;而巩固期治疗则是为了防止复燃,需要持续用药一段时间,让大脑功能逐步恢复稳定。
随意中断治疗,复发风险极高。研究显示,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在停药后一年内的复发率可超过70%。每一次复发,不仅症状可能加重,治疗难度也会增加,甚至对大脑功能造成一定损害。
三、中西结合,增效减副
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,融合中医药理念,有助于减轻西药副作用,增强体质,降低复发风险。
总之,抗精神病药是帮助患者稳定病情、回归正常生活的工具,而非依赖的源头。科学认识药物作用,坚持规范治疗,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结合中西医学优势,才能更好地控制症状、减少复发,走向可持续的康复。
杜万君主任有话说:
如果你或你的家人、朋友正遭受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双相障碍、精神分裂、失眠等精神疾病的折磨,或者有用药方面的困扰,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24小时内会联系您详细沟通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