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科
电话:18311307806
当前位置:首页 >> 疾病科普 >> 焦虑症

焦虑症,根本不是“病”,这些治疗方式,其实都错了

来源: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科  发布时间:2025-10-17 09:57:41

很多人出现心慌、紧张被贴上“焦虑症”的标签后,就开始长期服药,结果往往时好时坏。其实,在中医看来,焦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“病”,而是身体内部失衡发出的强烈信号。若只盯着“焦虑”二字用药,无异于隔靴搔痒。

一、焦虑是“果”,五脏失调才是“因”

中医认为,情绪的安定与五脏气血的平衡直接相关。当某个脏腑功能失调,就会通过情绪波动发出警报。

肝气郁结是最常见的根源。长期压力大、心情压抑,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,气机堵住了。这时候人就会变得烦躁易怒、胸闷胁胀,一点小事就爆炸,同时伴有失眠多梦。这其实是身体里的“气”在寻找出口。

心神失养是直接表现。思虑过度,或突如其来的惊吓,会耗伤心血,导致心神没有足够的滋养。人就会感到莫名的心慌、心悸,注意力不集中,安全感极度缺乏。

脾胃虚弱是基础问题。过度忧思会直接损伤脾胃功能。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,一旦虚弱,能量供给不足,人就会感到疲惫不堪,同时“胃不和则卧不安”,睡眠问题也会更加突出。

二、案例分享:为何“调脏腑”比“抗焦虑”更有效

曾有一位28岁的女性,被焦虑困扰三年。她长期失眠,白天心慌手抖,不敢独自乘地铁,服用抗焦虑药物后头脑昏沉,症状却未减轻。观其舌苔薄白,脉象弦细,属于典型的 肝郁血虚、心神失养。

我调理的思路并非直接镇静安神,而是:

-疏肝解郁:用柴胡、白芍等药疏通郁结的肝气,让气机恢复通畅。

-养血柔肝:用当归、酸枣仁滋养肝血,血足则魂有所依,情绪才能稳定。

-健脾养心:用党参、茯苓健脾益气,培补气血生化之源,同时用远志、龙眼肉安心神。

经过约一段时间的调理,她反馈睡眠深度明显改善,心慌发作频率减少。更重要的是,她感觉自己“有力量了”,面对压力时不再像过去那样失控。后续随证加减,巩固调理,身体内部的平衡重新建立,焦虑感自然大大减轻。

三、关键在于“辨证求本”

这个案例说明,焦虑的根源因人而异。可能是肝火、可能是痰湿、也可能是心肾不交。如果不辨清源头,一律用镇静安神或抗焦虑的药物,可能会暂时压制症状,但无法解决根本的失衡,甚至可能加重脏腑负担。

真正有效的方式,是透过“焦虑”这个表象,看到背后是肝、心、脾哪一环节出了问题,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调理,让身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。

中西结合,高效安全

中医治疗精神疾病时,不仅注重药物对精神症状的调控,更将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纳入整体考量。根据患者体质特点,针对性地选用枸杞、山药等具有保肝作用的中药,或熟地、肉苁蓉等补肾药材配伍成方,亦可结合药膳等食疗方法,循序渐进地改善机体状态。

这种调理不仅能提升患者对精神类药物的耐受性,减少不良反应发生,还能通过调节气血阴阳平衡促进精神症状缓解。中西医结合,双管齐下,能更好地保障精神疾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
如果你或你的家人、朋友正遭受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双相障碍、精神分裂、失眠等精神疾病的折磨,或者有用药方面的困扰,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24小时内会联系您详细沟通。

相关阅读